星期一, 三月 10, 2008

“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今天在SC上看到萨苏关于色戒的影评,就把它收到了google notes里面。你可以在左边Here&There的Notes里面找到。

我没有看过色戒,因为一来我对这个女间谍因SM爱上汉奸的故事不感兴趣,二来当时大肆宣传的梁朝伟和汤唯的床戏对我也没什么吸引力。不过更多的是我之前就知道了原型郑萍如烈士的事迹,便更没了心情。
我知道没看过一部电影,就妄作评论的话,实在是很愚蠢的行为。所以我只是说一些看了那篇博文之后的感受。

我还是很赞同萨苏的观点。国破家亡之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屈辱和灾难。像高级知识分子,或是上流人家,因其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原因,仍然能够保留他们原来的生活圈子。战争对他们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甚至可以说,那是一群于己无关的人和另一群于己无关的人之间的事情。这样一个张爱玲,对流离失所的百姓谈不上同情,对血债累累的日伪,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怨恨。整日的风花雪月,满心的儿女情长,真是理所应当。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十里洋场。所谓的战争,不是一种冲击,而仅仅是和天气,餐饮,流行一样的话题而已。
可巧的是,这些和张爱玲作为上流大小姐生活相契合的作品或是情绪,又恰恰和当前我们的和平日久的生活相契合。更广义一点说,和知识分子所向往和经历的生活相契合。于是,张爱玲的作品才会一代又一代的,直到今天都引起共鸣,也然我们产生和她一样的幻想。
当60年的和平,普及的基础教育,物质化的生活方式,这一切结合起来的时候,当代人会选择性地认为她所描写的才是生活的真实,反倒忘了战争的本质。在为她的文字所感动的同时,也会尝试要寻找那被埋没了的人性。而实际上,那个所谓的“人性”更多的只是在张爱玲那与世隔绝的小圈子中的臆想而已。
也许电影可以这么假设:“如果郑萍如爱上丁默邨的话,故事就该会这样发展了吧。”“无论是什么环境下,对爱的渴望总是存在的吧。”可是,如果看看事实,郑萍如的未婚夫是重庆政府的飞行员,后在对日作战中殉国;郑萍如的父亲,宁可女儿被杀也不愿出任汪伪政府的官员来挽救她的性命。你就会知道,要假设那个“人性”存在,就要否定所有这些前提,而否定所有这些前提,也就否定了战争的背景,那所谓的“战争中不变的人性”也就成了个伪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电影本身就是个自相矛盾到荒谬的故事。而或许,这种自相矛盾也许正是它吸引人之所在吧。

我的结论有两点:
一,以当代的眼光去解读过去的事情,以宣扬或否定某种当代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只可以做戏说,不可以当信史。借古喻今都是前人玩剩下的,切勿当真。但是,最起码的,当你玩的时候,请保留对古人的尊重。
二,知识分子,文人,从来都是脱离民众,沉湎于自己的世界的。偏偏他们又是喜欢幻想,承受力差的人。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参考,但不能作为社会的主流。但可惜他们同时又是最喜欢发出声音,最具有煽动性的人。所以说书生无用,文人误国,真是有它的道理。

相比那个日久生情,看到钻戒就花容失色的王佳芝,看看郑萍如的最后一句话吧:
“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