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三月 11, 2008

M体质

以前我一直说自己兴趣爱好广泛,我也确实兴趣爱好广泛。但我一直没有好好想过我为什么会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印象当中,似乎是接触某件事物之后,很容易就会想钻研下去。即便之后很久不去碰它,要再拣起来也是相当的容易。于是时间一久,我就兴趣爱好广泛了。

这几天宅在家里看文章,我才深刻认识到这个“兴趣爱好广泛”的本质。
Jeff给我想的论文题目是Fuzzy OWL DL,于是我就找东西来看。其实说来很冤,我只是在phone interview的slides里面把uncertainty写上去充数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没想到他却认真了。我心里暗暗叫苦,但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看了几天心里还是没什么底,又跟他发邮件讨论,然后再找文章看。
可是看着看着,我的心态渐渐从我靠——〉不懂——〉无聊——〉向 哦——〉原来如彼——〉很黄很暴力——〉有搞头开始转变。今天又大致看完一个三十多页的综述,发现这个还挺有意思的么。。。于是我估计我要又一次沉迷了。

我开始理解兴趣爱好广泛的来源了:哪怕是我不感兴趣的东西,看得多了我也会开始感兴趣。。。就跟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那个“体制化”一样,我被“感兴趣化”了。。。
于是不仅感叹,生活就像OOXX,既然无力抵抗,不如闭上眼睛享受吧。原来我是天生有受虐倾向的。王佳芝同学,我开始理解你了。
仔细想想,这个习惯还是很适合混社会过日子的。我不但是个妥协派,还是个投降派,转眼又俨然以侵略者自居了。做研究估计也是一样,苦中作乐的功夫,只怕是基本功吧。
好在我还有一些原则和倾向,不是完全彻底的来者不拒消极抵抗的。
当然以后一定要管好自己,不该碰的东西不要去碰;应该碰的东西,哪怕自己不喜欢,也要多接触。

不过这个只解释了是怎样发生的,而没有解释为何发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星期一, 三月 10, 2008

“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今天在SC上看到萨苏关于色戒的影评,就把它收到了google notes里面。你可以在左边Here&There的Notes里面找到。

我没有看过色戒,因为一来我对这个女间谍因SM爱上汉奸的故事不感兴趣,二来当时大肆宣传的梁朝伟和汤唯的床戏对我也没什么吸引力。不过更多的是我之前就知道了原型郑萍如烈士的事迹,便更没了心情。
我知道没看过一部电影,就妄作评论的话,实在是很愚蠢的行为。所以我只是说一些看了那篇博文之后的感受。

我还是很赞同萨苏的观点。国破家亡之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屈辱和灾难。像高级知识分子,或是上流人家,因其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原因,仍然能够保留他们原来的生活圈子。战争对他们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甚至可以说,那是一群于己无关的人和另一群于己无关的人之间的事情。这样一个张爱玲,对流离失所的百姓谈不上同情,对血债累累的日伪,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怨恨。整日的风花雪月,满心的儿女情长,真是理所应当。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十里洋场。所谓的战争,不是一种冲击,而仅仅是和天气,餐饮,流行一样的话题而已。
可巧的是,这些和张爱玲作为上流大小姐生活相契合的作品或是情绪,又恰恰和当前我们的和平日久的生活相契合。更广义一点说,和知识分子所向往和经历的生活相契合。于是,张爱玲的作品才会一代又一代的,直到今天都引起共鸣,也然我们产生和她一样的幻想。
当60年的和平,普及的基础教育,物质化的生活方式,这一切结合起来的时候,当代人会选择性地认为她所描写的才是生活的真实,反倒忘了战争的本质。在为她的文字所感动的同时,也会尝试要寻找那被埋没了的人性。而实际上,那个所谓的“人性”更多的只是在张爱玲那与世隔绝的小圈子中的臆想而已。
也许电影可以这么假设:“如果郑萍如爱上丁默邨的话,故事就该会这样发展了吧。”“无论是什么环境下,对爱的渴望总是存在的吧。”可是,如果看看事实,郑萍如的未婚夫是重庆政府的飞行员,后在对日作战中殉国;郑萍如的父亲,宁可女儿被杀也不愿出任汪伪政府的官员来挽救她的性命。你就会知道,要假设那个“人性”存在,就要否定所有这些前提,而否定所有这些前提,也就否定了战争的背景,那所谓的“战争中不变的人性”也就成了个伪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电影本身就是个自相矛盾到荒谬的故事。而或许,这种自相矛盾也许正是它吸引人之所在吧。

我的结论有两点:
一,以当代的眼光去解读过去的事情,以宣扬或否定某种当代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只可以做戏说,不可以当信史。借古喻今都是前人玩剩下的,切勿当真。但是,最起码的,当你玩的时候,请保留对古人的尊重。
二,知识分子,文人,从来都是脱离民众,沉湎于自己的世界的。偏偏他们又是喜欢幻想,承受力差的人。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参考,但不能作为社会的主流。但可惜他们同时又是最喜欢发出声音,最具有煽动性的人。所以说书生无用,文人误国,真是有它的道理。

相比那个日久生情,看到钻戒就花容失色的王佳芝,看看郑萍如的最后一句话吧:
“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星期三, 三月 05, 2008

Google Notes

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地去练球了。
下午天气尚可,本人体能尚可。猛吞了半袋薯片储备能量。
跑过去真是非常累,我差不多跑一半路就歇菜了。
虽然只有一个人,但我还是玩得很开心。
投篮五十个的计划完成了。不过体能问题还在,欠练。
周五再去运动运动,争取把手感找回来。下次再和朋友们去打比赛就要give them some colors see see了。唉,我这该死的小农意识。

一直以来就习惯在网上东看西看,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可是一点积累都没有。当要用到的时候,就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再去Google又很烦,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自己要的东西。更惨的是有些网页之后就挂掉了,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文章在哪里。偏偏看的时候又没有随手保存或是收藏的习惯,也不可能一直开着word在旁边。
今天才想起来有Google Notes。这样也好,以后看到什么东西有意思的,就直接随手存进去。放Blog上当然也未尝不可,不过毕竟不是自己的内容。

这几天天天看文章,看得头都大了。突然有个想法,想做一个reference web。
每篇文章后面都有很长的reference列表。我们找文章的时候往往也是找到一个突破口,再从它的reference里面挖,一层层的挖下去。所以建一个paper的网络,表明他们之间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对于找文章来说是很有用的。
这个网络有很多优点,比如这些文献肯定有天然的聚类,表明了该领域的焦点课题。在网络里面,这些聚类就看得一目了然,新兴热点也会很醒目;
文章之间的引用关系很清楚,为什么引用的也很清楚,所以某个观点或论断的源头可以很清晰地找到(这点也可以利用来为你的观点和论断寻找文献支撑)。某个科研方向的发展脉络也就很清楚;
哪篇文章被引用得比较多,那个作者的文章被引用的比较多,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这样作者或是文章的权威性就很清晰。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类似的网站,技术难度不高啊。这个做得好的话,就是学术界的google map阿。
同志们,等我有空来搞吧:-)。
做大了咱也卖给google赚它个一两billion的=3=。

星期二, 三月 04, 2008

Be A Man

这个标题来自于Russell Peters的脱口秀,你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它。

上周日终于有机会打篮球了。虽然还是很大风,但阳光还不错。我就叫上胡博和陈敏,一起杀到球场。
在球场还有另一个中国人在玩球(为什么也是中国人?这点我也很奇怪。。。),我们就2对2打半场。

不打不知道,原来自己的身体机能已经有了严重的退化。虽然几个月来就老觉得爬楼梯都很吃力,但一直都没怎么在意。毕竟是逐渐逐渐垮下来的过程,没有什么冲击力。可是到球场上做几个一年半年没有做的动作,立刻就感觉到和记忆中的自己有着巨大的落差。
以前中学时恨不得天天打。每天中午不回去吃饭在学校晚球,哪怕是晚自习结束了也要在教室后面拍一会再走。上了大学曾有段时间每天早上去投篮50次,练得一手好RP。后两年虽然事情比较多,但基本上每周一次还是有的。每次打一个下午,三四个小时在场上横冲直撞蹦蹦跳跳。虽然回来之后必然会腰酸背痛,但至少玩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力不从心。
这次可好,跑几步路就开始气喘吁吁,不到十分钟就连跳的力气都没有了。人往场上一站,连腰都懒得弯,就想轻轻松松的走几步,伸伸手,象征性地移动两下防两下。特别是突破和盯放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变向,起伏,很快的体力就跟不上了。对方明明身高和弹跳都不是很出众,技术也一般,却偏偏在我面前老是打进。我就只能慢慢挪到内线一个转身,还经常打在框上弹掉。
回来之后全身都痛,尤其是下半身,整个人往床上一躺就像粘住一样,挣扎着不想起身。
我真是太久没有运动了。

现在计划这样:反正最近也比较闲,那就隔天去打一次球,和做饭的天数岔开。这样打球那天回来就直接洗澡吃饭,不打球那天就去超市买菜做饭。每次都跑步去球场当热身,打完之后走回来。
本来今天是打球日,我都全身装备妥当了,突然听到窗外噼噼啪啪的声音。打开窗帘一看,3月的天气居然下起了冰雹。明明今天下午还阳光明媚暖风醉人,我还满心期待。幸亏没有像上次那样出去之后才发现天气不好,我算是彻底败给荷兰的鬼天气了。
冰雹倒是很快停了,可惜地上都湿了,我也不可能去打球。我很不甘心的穿上鞋到外面跑了一圈。

小小的意外不能破坏我健身的大计,我现在一本正经地向着肌肉男的方向努力呢。
Be A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