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九月 25, 2008

无友不如己者

语出《论语 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其他都好理解,偏偏这个“无友不如己者”素有争议。字面上的解释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鲁迅先生因而说孔子是个势利眼(《杂忆》)。不过南怀瑾先生就说这句话该解释成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主要是讲要尊重别人(《论语别裁》)。于是我去问专业人士虫子。虫子说,这句话是讲,每个朋友都有胜过你的地方。
我便很纠结于见到这种语言的魅力,同样的外在表现,依个人的心性却有不一样的解读。鲁迅作为牙尖嘴利的新文化旗手,对孔老夫子颇为不屑也是自然。于是我忍不住又犯了职业病,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虫子的解读按逻辑来表达的话,friend(a,b)->exists p, p(a)>p(b),如果a是b的朋友,那一定有某个方面p,a是比b要强的。这条公理,等价于 not(exists p, p(a)>p(b)) -> not friend(a,b) <=> forall p, p(a)<=p(b)->not friend(a,b),这又变成了鲁迅的解读:如果在任何一个方面,a都比b差的话,a就不配做b的朋友。虽然这里面还有个<和<=的区别的问题,但大方向来说,鲁迅的解读其实就是把话反过来说而已,还是一样的结论啊。他大可以理直气壮地揭穿虫子们的伪善:要是你每个朋友都有超过你的地方,那说到底,你还不是没跟不如你的人做朋友么?由是观之,虽然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原话中传递的信息,倒还是恒定的。

好啦,以上只是博人博己一笑而已,专业人士不要太认真。其实我这次,倒是想反思我对于友情的态度。
我想,一直以来,我倒确实是在实践着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原则,说自己是个势利眼也并不为过。似乎我一直在人际交往上就很被动,不要脸地说一句,似乎大家都对我很友好。于是我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接近他人以博得好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的幻觉吧,在友谊的橄榄枝上,我似乎总是处于买方市场。有着大把的朋友去甄别与挑选,以至于我看人的眼光越来越挑剔,对人的态度也越来越伪善。如果是主动对我友好的人,我往往会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只跟好孩子做朋友”。如果看不对眼的,即便不会失了礼数,也始终是一副公事公办的嘴脸。与其说对方真的如何不堪,倒不如说我根本在心里觉得对方“不如己”。而对那些“总有一些地方胜过自己”的人,我总是会满脑子想着如何取悦对方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时甚至丧失自己的立场。对于这些人,与其说我对和他们的友情有多少的期待,倒不如说我是被那些“优点”所吸引,反倒忽略了那些人本身。我好像总是对强而美的人或事物有种莫名的迷恋,对于相反的那些则心中充斥了同情与不屑。也许很多人会说,大家都多多少少是这样的,但我始终认为这归根究底是一种虚弱导致的偏执和误解,总是期望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那里,获得一种光彩或是潜在的收益,而对比自己差的人,则觉得那种交往完全没有意义。
其实反过来想想,这完全扭曲了友谊的本意。无论别人如何理解,我现在很不喜欢这种把友谊变成一种投资,斤斤计较投入的时间和情感与收入的利益间比值的想法。虽然人际关系中很大一部分确实是投资,但友谊应该更简单和纯粹一些。一群人相处的初衷,只是希望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微笑,又何必计较那个人是不是不如自己?当然很多时候,不如己的人确实没法建立良好的关系,但也始终不该倒因为果,以优劣成败为择友的准则。
另外,说回人际交往中的被动的问题。在国内的时候,身边总是围着很多朋友,以至于我对老朋友也没有眷恋之情,因为从来不会缺新朋友,生活总是能排得满满的。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友谊对我来说是很“廉价”的情感,我会因为家里的狗走失而哭上好几天,却不会因为和朋友的分别有一点伤心。同样,友谊和朋友本身也变得可有可无,只要我愿意减少点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出门就会认识新人。这些想法虽然病态,但多少还是有理由的吧,我现在仍可这么安慰自己。可是出国之后状况有所改变,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再加上学业繁忙,根本没有很多人来交流和相处,于是孤独感与日俱增。而由于和以前的朋友们长久不曾联系,感情也日渐疏远。可自己仍然保持着以前那种装B的毛病,即便是在QQ群里面也不愿多话。所以我开始试图改变之前被动的心态,希望可以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刚到阿伯丁时,我还很积极的认识这里和刚来的中国学生,希望可以尽快交到一些朋友,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始终不擅长努力经营人际交往,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头开始培养几份友情。或者说,我已经习惯了脱离于一群人之外,适时地出入,当自己尝试常驻其中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只会和一群同专业的人,或是满嘴形而上的人说话,此外几乎已经丧失了日常生活的趣味,和别人再也聊不来了。
我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总是想让自己更生活化一点,不是那么宅。但现在看来,我要做的还很多。而在我有足够的时间之前,这点还没法实现。
关于主动经营友谊的问题,我又开始习惯性的想太多:如果我放弃先前的立场,开始主动向他人表达善意的话,特别是现在这样与一堆之前完全陌生的人开始交往,总是对将来的走向保有着一种莫名的悲观。我总是忍不住的想,如果现在花了甚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发现完全谈不来怎么办?或是说话题迟迟无法深入,最终流于一起吃饭逛街的酒肉朋友,转身之后即成路人,再也不会去关心对方的生活,那真是情何以堪。因为不像以前那样,有共同的生活做基础,那种相互之间的了解和默契,不是一时孤独所致的互相取暖的幻境,而是实实在在的心意相通。而在一个互为过客的环境中,又哪里那么容易慢慢去发现一个人的闪光之处和他对自己真正的吸引呢?不过反过来想想,也许是我一直的朋友都质量太高,让我对友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吧?现实生活中,也许酒肉朋友才是常态,而我所向往的,实为可遇不可求的挚友。
至此我倒释然了,毕竟回首过去,也并非所有我所结交过的朋友,都能常见常新。而保留到现在的那些友人,其实也并不是刻意执着所求。很多人的关系一直很淡,只是经时历久,才砂里砺金。而我现在所做的,也应该是不用去想太多将来的得失,否则又陷入功利的观念之中。凡事顺其自然,若有缘自会咫尺天涯,千里婵娟。否则便从酒肉朋友做起,又何尝不可呢。毕竟一步登天的友谊也是不存在的吧。

希望看到此文的新老朋友们都知道,我是爱你们的:-)。无论现状和前路如何,我对友谊的将来,仍抱有莫大的期待。

4 条评论:

  1. 非常同意你对你本人的评价……

    我觉得,路都是自己走的,朋友只能在远处给你鼓鼓劲。习惯孤独是有必要的。

    回复删除
  2. 没看到名字的时候我就猜,是猫的留言。果不其然。

    回复删除
  3. 根据LS的证言,表明LSLS的观点具有身为独有个体的特异性,从而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广泛性,因而不予接纳。
    完毕。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