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四月 08, 2008

最近比较堕落。。。

最近的生活比较乱。
英国那边的工作许可还没有结果,只能慢慢等。等又不知道估计什么时候会下来,一旦下来的话又要忙着申请签证准备搬家的事情,所以我现在也没法出去玩,只能天天憋在家里。
那边房子也没结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搞定,烦。。。
Jeff给的论文题目,我都看了好多文章了,结果找黄老师做导师的时候他又对这个题目有疑问,于是到现在还开不了题。他俩的学术分歧搞得我这个学生进退两难,偏偏他俩又都不给点具体的意见。明天我要跟黄老师讨论题目的事情,希望能够把题目尽快定下来。这样论文好早点开工,顺利结束,不要一直这么无所事事的拖下去。
没课,又没事做,整个人突然就失去了动力,整天都没什么精神。每天早晨3点多钟睡觉,一觉睡到中午12点,起来上上网聊聊天看看片又到下午了。然后去买个菜回来做饭吃饭,看看表有半夜了。随便看点东西,洗个澡上床,第二天又重复这个过程。

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一两个月了,实在是太堕落了。再这么下去对我的精神身体都不好,而且我已经开始觉得状态不佳了。我想是要扭转一下,先把作息时间调整过来,然后多吃点东西,多看点书。另外我无聊的时候就喜欢找人聊天,偏偏我的朋友全世界各经度都有。一觉醒来跟国内的聊,国内的睡觉了跟国外的聊。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连几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我决定暂时先控制一下在线时间,白天起床之后不急着上网,按照学校的日程来看书。定个阅读的计划,省得每天都无所事事的。

这几天要准备看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Logic,RDF和OWL的规范。不多,每天分别一章,争取把习题也做掉,练习很重要。
另外手头上把CNC的Ontology完成,争取可以在两周内把它上线,反正现在也没什么project,就当是实习,把相关的技术再摸摸熟。
ItML看完之后要接着看Description Logics Handbook,之前就是逻辑的基础太弱所以看着很累,现在可以接下去看。
剩下的问题就是毕业论文。明天跟黄老师讨论完了应该会有统一的意见,尽快整理出来就开始动手做。
周末一定要控制宅的时间,要养成出去玩的习惯。
有时间顺便学一下LaTex的使用,还有Unix和Linux,我到现在还不熟。
此外还有无数的文章要看。
看,总是有一堆事情要做,我怎么就主动性这么差呢。。。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从今以后看东西,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以前光凭脑子就可以记住,现在看的东西越来越复杂,而且还是英文的,很有必要用笔记了。

星期二, 三月 11, 2008

M体质

以前我一直说自己兴趣爱好广泛,我也确实兴趣爱好广泛。但我一直没有好好想过我为什么会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印象当中,似乎是接触某件事物之后,很容易就会想钻研下去。即便之后很久不去碰它,要再拣起来也是相当的容易。于是时间一久,我就兴趣爱好广泛了。

这几天宅在家里看文章,我才深刻认识到这个“兴趣爱好广泛”的本质。
Jeff给我想的论文题目是Fuzzy OWL DL,于是我就找东西来看。其实说来很冤,我只是在phone interview的slides里面把uncertainty写上去充数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没想到他却认真了。我心里暗暗叫苦,但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看了几天心里还是没什么底,又跟他发邮件讨论,然后再找文章看。
可是看着看着,我的心态渐渐从我靠——〉不懂——〉无聊——〉向 哦——〉原来如彼——〉很黄很暴力——〉有搞头开始转变。今天又大致看完一个三十多页的综述,发现这个还挺有意思的么。。。于是我估计我要又一次沉迷了。

我开始理解兴趣爱好广泛的来源了:哪怕是我不感兴趣的东西,看得多了我也会开始感兴趣。。。就跟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那个“体制化”一样,我被“感兴趣化”了。。。
于是不仅感叹,生活就像OOXX,既然无力抵抗,不如闭上眼睛享受吧。原来我是天生有受虐倾向的。王佳芝同学,我开始理解你了。
仔细想想,这个习惯还是很适合混社会过日子的。我不但是个妥协派,还是个投降派,转眼又俨然以侵略者自居了。做研究估计也是一样,苦中作乐的功夫,只怕是基本功吧。
好在我还有一些原则和倾向,不是完全彻底的来者不拒消极抵抗的。
当然以后一定要管好自己,不该碰的东西不要去碰;应该碰的东西,哪怕自己不喜欢,也要多接触。

不过这个只解释了是怎样发生的,而没有解释为何发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星期一, 三月 10, 2008

“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今天在SC上看到萨苏关于色戒的影评,就把它收到了google notes里面。你可以在左边Here&There的Notes里面找到。

我没有看过色戒,因为一来我对这个女间谍因SM爱上汉奸的故事不感兴趣,二来当时大肆宣传的梁朝伟和汤唯的床戏对我也没什么吸引力。不过更多的是我之前就知道了原型郑萍如烈士的事迹,便更没了心情。
我知道没看过一部电影,就妄作评论的话,实在是很愚蠢的行为。所以我只是说一些看了那篇博文之后的感受。

我还是很赞同萨苏的观点。国破家亡之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屈辱和灾难。像高级知识分子,或是上流人家,因其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原因,仍然能够保留他们原来的生活圈子。战争对他们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甚至可以说,那是一群于己无关的人和另一群于己无关的人之间的事情。这样一个张爱玲,对流离失所的百姓谈不上同情,对血债累累的日伪,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怨恨。整日的风花雪月,满心的儿女情长,真是理所应当。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十里洋场。所谓的战争,不是一种冲击,而仅仅是和天气,餐饮,流行一样的话题而已。
可巧的是,这些和张爱玲作为上流大小姐生活相契合的作品或是情绪,又恰恰和当前我们的和平日久的生活相契合。更广义一点说,和知识分子所向往和经历的生活相契合。于是,张爱玲的作品才会一代又一代的,直到今天都引起共鸣,也然我们产生和她一样的幻想。
当60年的和平,普及的基础教育,物质化的生活方式,这一切结合起来的时候,当代人会选择性地认为她所描写的才是生活的真实,反倒忘了战争的本质。在为她的文字所感动的同时,也会尝试要寻找那被埋没了的人性。而实际上,那个所谓的“人性”更多的只是在张爱玲那与世隔绝的小圈子中的臆想而已。
也许电影可以这么假设:“如果郑萍如爱上丁默邨的话,故事就该会这样发展了吧。”“无论是什么环境下,对爱的渴望总是存在的吧。”可是,如果看看事实,郑萍如的未婚夫是重庆政府的飞行员,后在对日作战中殉国;郑萍如的父亲,宁可女儿被杀也不愿出任汪伪政府的官员来挽救她的性命。你就会知道,要假设那个“人性”存在,就要否定所有这些前提,而否定所有这些前提,也就否定了战争的背景,那所谓的“战争中不变的人性”也就成了个伪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电影本身就是个自相矛盾到荒谬的故事。而或许,这种自相矛盾也许正是它吸引人之所在吧。

我的结论有两点:
一,以当代的眼光去解读过去的事情,以宣扬或否定某种当代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只可以做戏说,不可以当信史。借古喻今都是前人玩剩下的,切勿当真。但是,最起码的,当你玩的时候,请保留对古人的尊重。
二,知识分子,文人,从来都是脱离民众,沉湎于自己的世界的。偏偏他们又是喜欢幻想,承受力差的人。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参考,但不能作为社会的主流。但可惜他们同时又是最喜欢发出声音,最具有煽动性的人。所以说书生无用,文人误国,真是有它的道理。

相比那个日久生情,看到钻戒就花容失色的王佳芝,看看郑萍如的最后一句话吧:
“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